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拥有一部大哥大那绝对是成功人士的标配,有钱人的象征。
1987年,我国首次引进了100台大哥大,不久之后,一个年轻小伙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办手机号的人,且号码随便挑。
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中国的通讯技术和服务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,当时,绝大多数家庭和单位使用的都是有线电话。
老一辈的人可能有印象,当时电话线路不是随时随地可用,很多人为了可以接到电话,甚至需要在接线员和电话交换局的帮助下接入电话。
家里条件稍好一点的,有线电话的使用也是非常局限,拨打电话时需要用旋转拨号盘,一拨一转,过程既繁琐又耗时。
而且,电话线路有限,很多时候你拨打的电话会面临接通困难,运气不好的话经常占线。
一直到90年代,中国的大城市才开始慢慢地普及电话,然而在乡村和一些偏远地区,电话依旧是奢侈品,不像今天一样到处都是。
1980年,中国的通讯网络才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,移动通讯的概念被引入国内。
后来摩托罗拉又推出“国行版”的大哥大,型号是3200,足足有1斤多重,人们习惯称它为“大哥大”移动数字手机。
开始的时候,这手机价格贵的吓人,显得相当奢侈,只有一些企业高层或富商才会拥有。
这就要引出我们今天的主人翁了,他叫徐峰,是一个典型的中国90年代年轻人,从小在北京长大。
与许多同龄人一样,徐峰的成长背景并不特殊,家里有一个普通的有线电话,这原本是他何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。
徐峰当时从事的生意是与贸易和物流相关的,他和几位朋友共同开了一家小型的进出口公司,专门从事日用消费品的贸易。
由于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,1990年代中期的中国正迎来外资企业大量涌入的黄金时期。
在当时,国内企业也逐步开始与外界展开更多的合作,尤其是在进出口贸易和外贸代理方面,徐峰看准了时机,赚了不少钱。
虽然公司规模不大,但在那个时期,外贸行业的迅速扩展,还是离不开和更多的商业客户联系。
所以徐峰意识到,传统的有线电话虽然在工作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,但却并不能够满足他日常与客户的快速沟通需求。
尤其是经常需要与外地的供应商与客户保持联系,电话往往无法及时接通,沟通起来实在是太麻烦。
巧合的是,那一段时间正好赶上“大哥大”引入,听说这玩意不用接线,只要电池有电,就能随时随地打电话,对徐峰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。
所以他决定购买一部,这不仅是出于个人的需求,也还是为了增强自己在同行当中的竞争力。
然而让徐峰没想到的是,“大哥大”在当时并不便宜,一部新的“大哥大”的价格高达上万块钱。
要知道当时的普通工人一个月才几十元人民币,这么多钱,足够买一辆低配的小汽车了。
对徐峰来说这笔开销也不算小,但他认为这是一项值得投资的工具,甚至能帮他赚大钱。
1987年11月,广东省开始和港澳移动通讯联网,建立了国内最早的移动电话网络。
小时候,他和父母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度过,电话成了他与朋友联系,向外界传递消息的最重要工具。
手机号码和今天的区别很大,徐峰办理手机的当时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与今天简直是一言难尽。
今天,我们只需要在手机店里选择一款自己最喜欢的手机,填写一些基础信息,便可以轻松办理。
然而在80年代,手机办理流程并不如今天这样简便,那时的手机号码不像今天这样随便选择和更换。
当时,手机号的购买需要通过移动公司指定的营业厅,且往往要很多手续,排上很久才行。
徐峰在广东邮电局有亲戚,办事非常容易一些,当时是省里办活动,进购了一批大哥大,后来活动结束了,就决定把这些大哥大卖掉,顺便资金回血。
而徐峰消息比较灵通,他是第一个前来登记的,号码一共有一百个,而且排列十分简单。
最终,他选择了901088这个号码,至于为什么徐峰选择它,后来有人猜测是吉利,毕竟“88”和“发发”谐音,寓意发大财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部电话花了徐峰整整两万元,这还不算完,按照运营商的要求,他还要再交6000块钱的入网费,开通服务之后,电话才能正常使用。
当年营业厅很冷清,办理服务的就徐峰一个,服务员脸上既新奇又紧张,耐心地为客户解答疑惑,填写表格。
徐峰他办理的时候,服务员更是格外小心,录入了他的姓名、地址和身份证信息,确保每个步骤都没有出错。
之后没几年,芯片成本降了下来,世界各地都开始普及这类手机,大哥大也从原先的两万一部,降低至几千块钱一部,稍微有点存款的小中产也能负担的起。
如今,手机慢慢的变成了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技术的变革让通讯变得更便捷,手机号码的选择也慢慢变得多样化。
1993年,我姐夫到我家做客,带着一个大哥大,17000元买的,当时就心想我何时也能用上这玩意
当时80年代大哥大23000元十入网费6000元总共29000元相当今天多少钱不会算。